语言选择:中文 | English

媒体关注

创新驱动 更快更好 突出效益——专家支招如何实现石油石化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2014-05-26 16:11:16

文章来源:国土资源部

编者按:能源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大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两者融合,为社会能源经济发展提速?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能源战略论坛石油石化产业发展高峰会上,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此展开讨论。

  加快推进国家能源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

毫无疑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经济增长还会依赖资源、能源的高投入,而且未来资源环境消耗的程度还将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全球资源能级供偏偏紧和环境约束强化的背景下,保持快速发展将面临挑战。能源短缺、能源依赖是我国未来可能遇到的最大风险之一。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国际能源变化,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信息化手段支撑能源安全保障的精准管控和科学决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能源信息化工程已被纳入国家规划

能源领域一直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作也是国家即将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在考虑的系列重大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和能源有关:一是以资源和能源高消耗为前提的高速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二是如何消除环境高污染的恶性后果。在国务院批复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工程建设规划里就包括了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其基本思路强调的是建设效果。而第一个转变就是,要注重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使支撑部门履行职能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建设方式转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共享和资源共享,从粗放式、离散化、碎片化的建设模式转向集约化、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今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这是继三中全会以来,继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后,中央在现有架构外新设立的第三个超级机构,为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家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正是在这个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可以说,今年两会为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定下了基本的基调,也为建设能源安全保障的信息化工程抒写了非常宏伟的背景。

保障能源安全要稳步推进

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稳定、可靠、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给,重点是要解决好资源问题、配置问题、效率问题和环保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涉及能源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能源安全保障有望得到信息支撑的前景将十分广阔。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离不开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支持。从发展趋势上看,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大数据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化将可以为构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做出贡献。

以信息化手段来支撑能源的安全保障,就是要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对油气电煤等能源供需价格走势、国际市场发展变化以及重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以此为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重要的提供信息支持。

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启动

今年,国家能源局的十大任务中涵括了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推动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能源的升级版。而这就要求我们要实施好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加强能源统计监测和预警、加强能源行业统计能力建设、完善能源统计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推进全国能源统一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启动实施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

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化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个子系统:一是能源监测预警与监督管理系统,要覆盖能源资源生产、运输、储备、库存、价格、进出口、消费各个环节,并提高对油气电能源供需和价格走向、国际市场变化以及重点能源企业财务状况的监测和预警;二是能源宏观决策系统,要重点建设支持国内能源生产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确定能源定价策略、制定重大能源战略和规划的宏观决策信息系统。

除这两个大系统之外,我们还要建立一个能源领域的共享信息库,支撑对能源供需、价格走势、国际市场和重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测、预警和决策能力,支持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安全稳定发展,支持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工程由国家能源局承担建设。需要的信息来源除来自有关能源生产企业,还要经过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依托宏观经济管理业务系统共享查询分析平台,与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安监总局、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统筹建设有关能源信息的共享系统。而以上这些部门则需要结合自身的职能,围绕上述任务提出目标和建设任务。

工程建设以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提升对能源产业体系的整体监测水平,更加及时地掌握国家、区域和重点行业企业能源供需主要环节的状态;二是支持建立能源安全保障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特别是信息机制,强调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强化对业务能源政策实施情况的有效跟踪和评估;四是加强消费侧的信息管理,实现对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的有效监测,支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五是动态跟踪分析能源生产和消费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压力,支持资源环境保护和雾霾治理;六是完善能源局的电子政务功能。目前,该工程的需求分析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开始进行正式招标。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是关键

  中国石化集团信息系统管理部副主任齐学忠

对于一家大型企业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

信息技术在诸多方面,都促使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比如,云计算推动了计算资源的集中优化和低成本高效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沃尔玛这样的零售企业固有成本大幅下降;智能化也使许多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在优化供应链环节,做到了节能降耗、提高产能。由此可见,大数据被称为“新的财富源泉”,并非毫无根据。

中石化从1983年成立至今,已经31个年头。一路走来,经历集团化、集约化、规范化、精细化、国际化后,如今它正在为实现全球化而继续努力。而这个过程中,信息化将贯穿始终。

2000年以前,中石化所有企业信息化是自主选择软件、自主选择供应商、自主实施。2000年重组以后,中石化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国资委经过的几次信息化审评中,中石化信息化都在A级企业中名列前茅,有些示范工程甚至还在央企中进行推广。

目前,中石化全部统一的3D平台已基本形成,一个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从股份公司到集团公司被广泛应用;以生产执行系统为核心的生产经营应用平台已建成使用,并在炼化企业全部运行;同时信息基础设施运营平台也已建成,并建立健全了信息化推进体系。不仅如此,中石化还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从上到下都认为这件事非常重要、非做不可,且非做好不可。

在信息化整体框架图中,ERP系统是主体系统,但同时,中石化也围绕ERP系统进行了一些其他辅助系统的开发。

比如物资采购系统,现在已被国资委列为央企典型管理应用系统。中石化上千亿采购中,有90%是集中采购的,比如煤炭、钢材、工程建设材料等。集中采购的优势是把各个下属企业准备分散采购的物资集中到总部统一与供应商谈价。一百吨的采购和几十万吨的采购甚至上千万吨采购的价格一定是有差别的。而借助这点,中石化节省的物资采购费用就已相当可观。

再比如资金集中管理系统,是把旗下所有企业每天形成的现金全部统一汇入中石化总部资金池。需要使用资金时,由集团公司财务部和股份公司财务部领导得到企业资金申请后,在资金池统一下拨。而每年,仅这一项便可为中石化节省财务费用几十亿元。

还有重点业务监控系统,其主要针对的是采购、销售和工程。这个系统的意义在于总部能够看到每一笔合同签订的详情及具体金额,如果发现同一个物资价格差异较大,就会对企业进行查询。

还有就是化工物流系统。化工销售是ERP系统进入第六年后进行的集中销售管理。以前,化工产品销售都是在各个企业,ERP系统建成后,则改为进行集中销售。现在,所有仅承担物流的供应商都被纳入中石化总部统一管理,利用GPS跟踪所有车辆的运转情况,同时将中石化铁路上运行的所有车辆与铁道部实现联网,使所有运输资源得到了优化利用。

据悉,ERP下一步的工作是把企业十几年运行当中好的做法、有特点的做法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板块进行流程的再梳理和再优化。只有企业在高效状态下运转,其管控水平才能有所提升。

“两化”融合就是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果信息化不能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信息化的价值将无法体现。

实际上,很多管理因素都隐含在企业日常管理运行中,如果借助信息化手段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企业管理能力和竞争水平也一定能够有所提升。如此以来,“走出去”竞争才会有更多机会。

如果想将企业建成信息化的“智能工厂”,企业就要具备5个特征,即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模型化、集成化。

这就要求企业要更强能力的自动化,因为自动化是生产企业必须追求的指标,没有自动化,绝对不会有智能化;要全面的数字化,不仅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还要经营管理过程的数字化;要更大范围的可视化,既包括生产过程,也包括管理过程;要更高水平的模型化;要更高程度的集成化。

一家企业数字化很难,智能化更加难,但是信息化方向的路应该是通的,关键是要思考如何将其组织和推进。

                         利用大数据提升生产力成行业焦点

IBM(中国)全球石油石化行业总经理John Brantie

全球70%石油石化行业的领导都认为,IT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大数据分析更是石油石化行业关注的热点。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分析提出,2012年油气上游行业生产领域IT投资量为376亿美金,而这一数字到2016年,将接近500亿美金。

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球大型石油石化公司追逐的焦点。

在油气生产上游行业,大数据的3个特征是数量、多样性和速度。从多样性来看,目前,80%的大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比如油井记录数据、油层模型、地震解释和分析模型,同时也包括路井数据和钻探报告。

目前,IBM正在与俄罗斯一家天然气生产公司合作,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把不同类型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如果这么做能使净价值提升5个点、采收率指标提升5个点,这就能算作是一个成功的项目。

从IBM和康菲石油合作的大数据分析案例来看,过去完成对500口井的监测需要约30分钟。而大数据的使用和建模分析则可以减少非作业时间、提高生产率,达到现在平均每口井监测时间缩短至0.5秒水平的目的。仅凭这一点,康菲石油公司每天便可产生1100万美金的效益。

相关技术的发展促成越来越多用户开始使用移动设备,在石油石化领域也是如此。随着移动设备使用的不断增加,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为和传统方式相比,其安全风险提高了8倍。

在云计算的新环境下,如果使用自己的设备进行访问,访问时应如何制定比较好的安全策略、如何贯彻或搭建安全体系架构(包括进行安全管理),也正在逐渐成为全球石油石化行业着力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分析要实现三项功能

  戴尔(中国)有限公司高级架构师李炫辉

大数据市场趋势体现在数据量的不断增大上,从原来的结构化数据,到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呈现出了逐渐积累的状态。如今,传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大多已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而这就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大数据有4个特征,即海量、多种类,运算速度及价值。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大数据的挖掘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缺少这一点,大数据将没有任何意义。

在石油石化行业,仅仅前端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就会产生大量数据。如何扩大数据采集规模,把不同系统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然后进行相应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使其产生价值,是最关键的。

大数据分析要实现3项功能。第一,从结果反推出产生的原因,然后得到最终判断,以此对现有数据事实进行解释。第二,预测新开采技术对整个能源行业的影响,或者全球能源市场的波动会造成怎样的业务影响。第三,通过预测制定企业战略,比如预警机制、市场价格体系。

在能源行业,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通过对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安排,提高生产效率。现在一些国际化能源公司已经在设备上安装了几十万个传感器。第二,利用预测模型控制生产流程成本、生产量及供需关系,并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反映,同时在生产流通中,基于历史数据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第三,对产品的成本管理进行优化。第四,利用员工工作环境避免危险工作条件并消除环境风险,比如海油公司可能要对气候数据进行分析,对恶劣条件及时进行处理。

能源行业的系统基本是混合与分布式架构,有总部系统,有分支系统,有远程生产系统,还有自身的企业服务系统。能源行业的混合与分布架构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更为复杂,会产生更多种类的数据。如何把远程系统整合在统一平台之下进行统一管理和处理,将成为核心。

过去,石油石化行业的业务数据主要存储在自有机房数据信息平台层面。也许未来,会有一个更大的云平台来整合这些单元数据信息或第三方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第三方数据来源对业务系统进行分析。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考虑如何实现数据整合和管理,把不同系统的数据整合在一个数据平面上,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比如,把云平台数据迁移到自有数据平台,另外也可以将不同数据源通过企业服务总线整合在一起,生成统一的数据平面,然后进行处理和分析,或者也可以整合云端数据。

大数据处理的解决方案可以和工业控制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系统得到的传感数据或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预测模型,利用预测模型进行反推,以控制生产流程的优化,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确定关键流程和原材料的状态,从而保证高质量交付。

监控流程是在生产阶段处理的,而不是等到批次完成之后最后得到结果。在前一个工序发生条件改变时,下一个工序同时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要注意保证最终质量标准的一致性,根据历史或者已有状态进行预测模型的设计。

此外,面向能源行业的大数据处理解决方案还包括需求预测解决方案、排放减排解决方案、过程优化解决方案、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戴尔的分析套件还可以实现可视化的展示和处理。

云管协同助力油气行业信息发展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云计算专家侯文平

油气行业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从最初的油气采集到炼化,再到传输以及企业内控,IT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正在逐年递增。因此,数据中心也就从一间间小机房慢慢扩展成全国性、区域性油田区域总部的数据中心、分部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不断扩张,推动了相关业务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首先,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上线,相关设施不断增多、存储需求日益旺盛便与服务器CPU利用率相对较低形成了一对显著的矛盾。第二,资源利用率低和场所建设过程中位置分散也导致了物理上的管控问题。

2000年以后,技术人员通过云计算方式,把资源层拉长水平,将原来的纵向规划变成现在的水平式规划,相应出现了集约规划、统一规划以及设备统一和设备异构兼容等问题,目前都还处于待解状态。资源池建好后,如何把对应的IT资源交付给最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机构、单位,以便做更必要的业务处理问题尚待解。云计算简化了资源交付方面的问题,但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IT架构,如何把这种复杂的IT架构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流程化,以解放人的生产力的问题也同样待解。

在这一系列待解问题下,我们可能更需要一个开放灵活的服务型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应该可以提供相对自由的产品,比如业务如果需要IT资源,可以通过弹性交付,快速把资源交付;同时根据业务的发展,对资源的使用也要是弹性的,数据中心的状态数据应根据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状态、自由回馈,资源不够时,还应该可以无缝扩展,并具备必要的物理间隔。

IT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弹性交付。云计算架构的有效使用是解决资源弹性和敏捷交付的必要手段,继而可以实现企业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的高度分享。

怎么能到这一步?有序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第一,大整合阶段,就像场地整合、基础设施整合;第二,IT资源整合阶段,通过统一的硬件资源池、标准化的数据库中间件,把IAAS、PAAS层尽量归一化;第三,应用整合阶段,通过应用整合,提供统一的框架和以总线为扩展模型的IT架构,用标准化、流程化尽量解决IT的差异化;第四,争取靠近共享数据中心的阶段,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来驱动数据中心,由于未来数据中心都是虚拟的,从服务角度来讲,要尽量靠一线,实现前后呼应的IT架构。

IT创新如何能够助力油气行业的发展?答案就是,要进一步实现云管协同,利用云计算这种基础技术架构解决资源的集约、分布、管理问题,通过高效、高速的大带宽网络实现各个节点之间的互通,创造未来油气行业共享的数据模式。